佛手的功效与作用,佛手柑

中药佛手(佛手柑)是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。中医认为佛手柑有舒肝理气,和胃止痛的功效与作用。常见如乌梢蛇佛手胶囊、佛手柑精油等。

佛手基本信息

别名

佛手香橼、蜜罗柑、福寿柑、佛手柑、手柑,佛手果。

来源产地

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。

产于广东肇庆、高要,广西凌乐、灌阳、大新等地者称为“广佛手”。产于四川合江、江津、沪县、犍为,云南易门、宾川、新平、峨山等地者称“川佛手“。此外,福建福安、莆田、闽侯,浙江金华、兰溪亦产。以广东肇庆产品质量最优,视为地道药材。

采收炮制

立秋后果实成熟将变黄时采收。摘下果实后,晾3~5天,待水分大部蒸发后切成0.5cm左右的薄片,晒干或阴干。雨天可用微火烘干。

性状性味

(1)佛手鲜果:长椭圆形,先端分裂,如拳手或张开如手,其裂数即代表心皮之数,近果柄一端略细瘦。表皮嫩时绿色,熟时金黄,上面密布小凹点状的油室,并有数条纵沟或棱。熟时气香甜浓郁。

(2)川佛手片:为嫩果纵切之厚片,宽端具有指状分岐,狭端具果柄或圆形果柄痕,长5~6cm,宽2~4cm,厚4~8cm。表面绿褐色或黄绿色,密布小凹点状油室和皱纹,切面黄白色或淡黄褐色,显切断后的维管束点状凸起。果瓤退化或偶在分岐处显退化的瓤瓣,但无种仁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气微香,味微苦、酸。

以片厚均匀、绿皮白肉及味清香浓郁者为佳。

(3)广佛手片:为成熟果实纵切之薄片,厚1~2mm,长8~15cm,宽为3~5cm,边缘表皮黄褐色,布有凹点状油室,切面淡黄白色,可见点线状维管束突起,一端呈指状分裂。质柔软。气微香,味先香甜而后微苦酸。

以片大而薄、黄皮白肉、气味香甜者为佳。

性味归经

味辛、苦、酸;性温。

归肝、脾、肺经。

佛手功效与作用

功效

舒肝理气,和胃止痛。用于肝胃气滞、胸胁胀痛、胃脘痞满、食少呕吐。

①《滇南本草》:"补肝暖胃,止呕吐,消胃寒痰,治胃气疼痛。止面寒疼,和中行气。"

②《纲目》:"煮酒饮,治痰气咳嗽。煎汤,治心下气痛。"

③《本经逢原》:"专破滞气。治痢下后重,取陈年者用之。"

④《本草再新》:"治气舒肝,和胃化痰,破积,治噎膈反胃,消症瘕瘰疬。"

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醒胃豁痰,辟恶,解酲,消食止痛。"

传统附方

①治痰气咳嗽:陈佛手二至三钱。水煎饮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
②治鼓胀发肿:香橼去瓤四两,人中白三两。共为末,空腹白汤下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
③治妇女白带:佛手五钱至一两,猪小肠一尺。水煎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
临床应用

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:1~3岁每日取陈佛手10~15克,3~5岁15~20克,5~7岁20~25克,7~10岁30克;加败酱草每日每岁1克,10岁以上每2岁增加1克,水煎10~15分钟,分3次服。7~10天为一疗程。治疗64例,平均4~5天黄疸消失,精神及食欲转佳。

佛手食用方法及注意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~10g;或泡茶。

注意事项

阴虚有火,无气滞症状者慎服。

本文仅供参考,详情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