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树皮的功效与作用

  【出处】《中国药植志》

  【拼音名】Kǔ Shù Pí

  【别名】苦皮子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山熊胆(《新医学》(3):26,1972),赶狗木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》)。

  【来源】为苦木科植物苦木的树皮、根皮或茎木。

  【性味】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寒,味苦,有毒。

  【功能主治】

  清热燥湿,解毒杀虫。治菌痢,胃肠炎,胆道感染,蛔虫病,急性化脓性感染,疥癣,湿疹,烧伤。

  ①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:泻湿热,杀蛔虫,治疥癣。

  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’消炎解毒。治痧气及胃肠炎,肺炎,恶性疟疾。

  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洗疮毒,治虫疮。

  ④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》:清热解毒,消肿,止痛,去湿止痒。治毒蛇咬伤,烧伤,皮肤湿疹。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3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敷。

  【注意】孕妇忌服。

  【附方】治急性化脓性感染:苦木二份,金樱根一份。水煎三次,第一次煮沸二小时,第二、三次各煮沸一小时半,过滤并合并过滤,浓缩成膏。外敷。(《中草药通讯》(2):59,1972)